近日,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2025年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评选结果揭晓,泉州市摘得4朵“小梅花”。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办于1997年,是一项全国性、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。
据了解,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选送的高甲戏《笋江波·公子游》表演者陈宜楠获个人业余组“小梅花”称号;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选送的提线木偶戏《天蓬智请孙大圣》、鲤城区实验小学选送的梨园戏《玉真行·夫为功名》、泉州市新隅小学选送的高甲戏《笋江波》荣获业余组“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”称号。(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 通讯员 许培吟/文 受访者/供图)
深耕戏曲传承育新苗
此次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选送的高甲戏《笋江波·公子游》为传统经典折子戏,全剧时长7分多钟。剧中,花花公子吴世荣终日游山玩水、寻花问柳,表演者陈宜楠以飘逸潇洒又憨态可掬的独特表演风格,将角色塑造为“在百花园中翩翩起舞、采集花粉的花花蝴蝶”,生动展现了高甲戏的艺术魅力。
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选送的高甲戏《笋江波·公子游》
作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校,该校将少儿戏曲与中华灯谜融入美育体系。开设灯谜课程,组建戏曲社团,邀非遗传承人授课,从唱腔身段到剧目排演层层精进,借校园艺术节、非遗展演搭建平台,让传统艺术渗透课堂。斩获“小梅花”,正是美育浸润童心、守护多元非遗的见证。
提线木偶戏更鲜活
活动现场,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凭借原创提线木偶戏《天蓬智请孙大圣》第三次摘得“小梅花”。节目取材于《西游记》,以天蓬元帅智请齐天大圣为主线,巧妙融入闽南压脚鼓、打击乐等元素。学生们在舞台上展现了娴熟的提线操控技巧,赋予木偶鲜活生命与丰沛情感,使传统故事焕发新活力。
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原创提线木偶戏《天蓬智请孙大圣》
多年来,该校积极探索形成“一戏(梨园戏)一偶(木偶戏)两工艺(金苍绣、花灯)”特色传承框架,并融入南音、刻纸、闽南童谣、青狮等非遗,构建起传统戏曲、指尖技艺、声腔艺术相融合的立体化传承体系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精准演绎梨园古韵
鲤城区实验小学选送的梨园戏《玉真行·夫为功名》,源自梨园戏小梨园流派经典剧目《高文举》中的名段《玉真行》。学生们以纯正唱腔、细腻身段传神演绎,水袖轻扬时尽显古韵,生动诠释了“一句曲、一步科”的严谨表演范式,赢得评委“根基扎实、情感真挚”的高度赞誉。
鲤城区实验小学的梨园戏《玉真行·夫为功名》
该校长期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。近年来,积极引入金苍绣、木偶戏、梨园戏等非遗项目,并聘请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老师驻校指导,依托学校戏曲社团建设,构建了从兴趣启蒙、技能训练到舞台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塑造高甲美育生态
泉州市新隅小学选送的高甲戏《笋江波》,讲述了知府之子吴世荣欲强占渔女春姑,反被母女巧计制服的故事。该节目舞蹈性强,融合公子丑、家丁丑、小旦、老旦等行当,表演生动诙谐、特色鲜明,以少年视角为传统剧目注入青春活力,助力学校第二次摘得“小梅花”。
泉州市新隅小学高甲戏《笋江波》
长期以来,学校着力构建“传统艺术活态传承体系”,依托“小隅苗”高甲戏社团,深耕戏曲教育,打造“课程浸润—社团深耕—赛事淬炼”的美育生态链,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,推动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